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一届全国航空航天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办

日期:2025-08-13 点击数:

【转自:吉林大学校园快讯】8月8日-10日,第一届全国航空航天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办。本次会议以“创新空天探测技术,致力地球科学发展与找矿突破”为主题,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指导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由吉林大学、深部探测与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承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70余家单位、3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长春,共谋空天地球物理技术发展。

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专委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熊盛青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在我国“十四五”规划纵深推进、“十五五”规划制定的关键之年召开,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研讨航空航天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核心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创新及装备研发与应用进展,深化地球科学理论突破与工程实践结合,共同见证并推动我国深空探测与对地观测技术的融合发展新纪元。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边铁出席会议开幕式并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表示吉林大学高度重视地学学科的发展,将其作为服务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本届研讨会围绕深部矿产资源精细勘查、空间探测、海洋与极地探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灾害预测及治理等领域,深入探讨空天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期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与各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共同推动空天探测技术创新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致辞中表示,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作为现代地球探测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部资源勘查、空间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研讨会涵盖了空间物理观测、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等热点方向,既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又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王保弟在致辞表示,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始终秉持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航空航天地球物理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为我国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希望通过深度研讨、深入交流、启迪思维,共同绘制航空航天地球物理发展的新蓝图。

研讨会聚焦深部矿产资源精细勘查、空间探测、海洋与极地探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灾害预测及治理等前沿方向,设置了8个专题论坛,安排了137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同时开展主旨报告与专业仪器设备展览。会议首日特邀6场前沿学术报告: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教授作《含激电效应的地空瞬变电磁》报告;东华理工大学汤彬教授作《航空放射性测量的剥离系数测定与计量模型小型化探索》报告;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陈斌教授作《航空物探技术与应用进展》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周泽兵教授作《卫星重力测量思考与发展》报告;吉林大学冯晅教授作《无人机载全极化探地雷达》报告;成都理工大学葛良全教授作《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进展》。

作为我国航空航天地球物理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国在深空探测、对地观测技术融合以及深部资源勘查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与技术突破,更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科交叉创新、理论技术突破和人才培养,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我国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事业迈向更高水平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