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双尖子山矿床位于中国内蒙古巴林左旗北部,是大兴安岭南段典型的银铅锌矿床。矿床内已探明银及铅锌资源储量均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是中亚成矿域大兴安岭银矿矿化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区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叉叠合作用,成矿条件有利、找矿标志明显,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根据矿体分布情况,确定矿区内两个矿段,即西部的双尖子山矿段以及东部的兴隆山矿段(图1)。矿区成矿作用主要受二叠系大石寨组、断裂以及隐伏侵入体共同控制。矿区内已有的研究认识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及钻探结果,其中已探明矿体集中分布于500m以浅,钻井探明最大深度为1000m,缺乏深部探测数据以厘定矿区深部控矿结构和隐伏侵入体的三维分布特征,限制了对矿区及周缘找矿的认识。
图1 (a)中国东北及邻区构造简图;(b)大兴安岭中南段地质图;(c)双尖子山矿区及外围地质简图、矿段分布及地球物理方法测线布设图
针对以上问题,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韩江涛教授课题组中的吴懿豪博士基于覆盖双尖子山矿区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重磁数据以及浅层地震反射数据(图1c),利用CSAMT含源三维技术、重磁三维物性反演等处理方法,在二维地震反射结果、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岩石物性以及钻井信息的约束下,建立矿区成矿模式(图2),结合前人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
图2 双尖子山矿区成矿模式
1. 赋矿地层二叠系大石寨组主要分布在1200 m以浅,在兴隆山矿段南部以及双尖子山矿段东部地层较厚,为银铅锌矿化提供有利的赋矿空间;控矿断裂呈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分布;矿区深部存在大面积的隐伏早白垩世侵入岩,局部具有高侵位特征,为矿区提供成矿物质。
2. 矿区内两矿段的控矿要素存在明显差异:控矿断裂在兴隆山矿段呈北东以及北西向浅层、共轭展布的特征;而在双尖子山矿段则呈北东向深层平行展布。在兴隆山矿段,控矿断裂主要分布于较厚的大石寨组内,与矿段内隆起的侵入体接触;在双尖子山矿段,侵入体则受深断裂(F1和F2)共同控制呈北东展布。
3. 建立了矿区2000 m以浅的成矿模式(图2):早白垩世侵入岩在兴隆山矿段的西北侧以及西南侧高度侵位,同时侵入岩就位后在浅部存在的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以及断裂交汇处析出含矿热液,受到成矿环境变化后沉淀、成矿;而在双尖子山矿段,通过北东向深断裂F1的主要控制,含矿流体在F1断裂以及F2断裂附近富集沉积,形成了现今已查明矿体主要位于西矿段的特征。
该成果由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懿豪(第一作者)及其导师韩江涛教授(通讯作者)团队合作完成,发表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上。由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17YFC0601305)、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125,DD20160207,DD20190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4076)共同资助。论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sf.2021.1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