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地探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日期:2023-03-16 点击数: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

学院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具有踏实、扎实、朴实、务实精神的三种规格人才,即基础厚、素质高、创新型的学科型人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多领域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近年来,学院不断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一方面,要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紧密结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四项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另一方面,要平衡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以高层次的学术文化氛围、高水平的学生服务、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高质量的后勤保障来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作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注重对学生就业状况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情况的分析把握,建立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生跟踪与质量反馈机制,把社会的评价与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使之成为学院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的重要参考,不断增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加强对本科教学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规章制度科学化水平,优化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加强教学运行监控,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要着力做好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的科学规划,抓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保障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使用。

二、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

2.1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与结构

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103名,其中教授46名,副教授36名,讲师21名,实验技术人员20名。拥有“双聘”院士2名;拥有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高端人才教授1名。学院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吉林省青年杰出基金获得者2人。学院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称号,1位教师获得吉林省教学名师,1位教师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学院教师职称及年龄结构

项目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有博士学位

硕士以上

数量(人)

46

36

21

94

102

比例(%

44.66

34.95

20.39

91.26

99

学院各专业教师数量与结构

专业

专任教师数(人)

实验技术人员(人)

本科生数(人)

生师比

地球物理学

10

3

190

19:1

地理信息科学

11

5

127

11:1

勘查技术与工程

66

11

352

5:1

测绘工程

16

2

159

10:1

2)教师教学水平与投入

高等教育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因此学院对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有一定的要求。首要的就是要求全院教师必须以满足教学工作为最低标准,主要包括教师备课、课堂授课、课下作业批改、试卷命题及批阅等基本教学工作。这些工作也是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学院领导及督学员不定时对学院教师进行听课并反馈意见,即督促了教师的备课质量,也起到了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教师在课下也要对学生有耐心细致的解答,尤其是毕业论文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更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学院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制定并执行了相关政策与措施,关心教师发展,热心服务教师,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改革项目等。学院鼓励教学团队建设,并以中青年教师队伍为建设重点。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探索与创新,重点鼓励并建设网络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等,支持教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出版各级规划教材。鼓励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鼓励学院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水平大赛和双语教学大赛。

在吉林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中,学院教师任秀艳、张盈获得二等奖,张盼获得三等奖。2021-2022学年1人获得课堂教学质量奖卓越奖,4人获得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奖。

2.2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吉林大学兴城实践教育基地等5个校外实习基地,有建制实验室11个,其中国家级2个(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部级5个(应用地球物理实验室、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实验室、测绘与地理信息实验室、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与应用中心、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校级4个(地球化学实验中心、测绘工程实验中心、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实验中心、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实验室),建制实验室下属功能实验室共计56个。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177台,资产总值1.321亿元,单价30万以上贵重仪器设备68台。2022年,学院购置测井与电法等相关专业本科实验实习系列课程仪器设备,共计投入专项经费160余万元,中长期贷款购置实验仪器设备694.3万。

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3.1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为确保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认真、严格地执行了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对教学管理机制的架构、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目标实现的评价、毕业生出口的评估、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状况的反馈等均做出了系统规范的实施方案和处理流程,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院长是本科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与学院党委书记、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共同负责学院各专业学科学位建设、学风与教风建设、教学资源调配、质量标准及相关政策的制订与贯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负责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工作的评估与决策;由各专业教学专家组成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实习大纲、选用教材、各类指导书的审定等。学院通过领导班子听课制度、新任课新开课试讲考核制度、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制度等,监督监管学院本科教学过程,做好任课前的考核及任课过程中的监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保障学院的本科教学质量。

3.2质保机制

1.自我评价机制

1)培养方案的制定

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原则,由学院各专业负责完成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初稿,再由学院召开多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会,并邀请行业专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经过多次讨论后报学校定稿。我院的专业培养方案,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地学专业特色明显。

2)课堂教学质量

学院有领导班子听课制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学院督学员随机进行检查性听课,做到对课堂质量的监督监察。

3)学生评教制度

学生每个学期都对自己各科课程的任课教师从课堂情况、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4)考试环节

考试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考试命题、试卷印刷、考试安排、阅卷、成绩评定及考试分析等过程。学院对于考试的命题,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试题难易程度适中,鼓励题目创新,提醒灵活多变,注重学生知识应用及能力的考核。

5)实习与实践

对于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习与实践是专业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环节,通过学生完成实验或设计,获得数据分析数据,通过实验实习报告,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知识运用情况。

6)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教学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覆盖一个学年。

2.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1)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学委员会

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学委员会主要负责学院教学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审议、评阅等工作。

2)系及教研室

系及教研室主要负责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课堂内容的设计,授课安排,授课考核等工作,并组织实习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安排。

3)学生

通过学生的教学评教反馈,及时改进。

4)用人单位及行业专家

每年向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调查,通过用人单位满意度来看学院的学生培养成效。

3.质量改进机制

1)通过对培养方案的修订及改版,使得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完善课程结构,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教学相结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培更能够适用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严格履行学院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学副院长、教学委员会、系主任及教研室主任的审查监督职责,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3)重视本科教学思政建设,使思政元素渗透进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出好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想法,做有特色的符合发展需求的地学教育,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3质保效果

(1)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学院建立有完善的运行和监督体系。主要有开课确认制度、班子听课制度、课前考核制度、教材及试卷审核制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以论文与应用相结合,保障了毕业生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对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的合理优化,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以实际应用为主,每年的应届生毕业率都在95%以上,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内容,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3)学院社会需求适应度

据学院本科毕业生普遍反馈,学院针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安排均十分合理,学院学习风气浓厚,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多彩,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专业素养。大庆油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辽宁省地质调查中心、胜利油田、吉林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研究所、中海油、中石油等对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他们的评价是:我院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对资源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了解较为全面,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明确的认识,吃苦耐劳,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部分人由于业务突出,综合能力强,不仅是单位技术骨干,而且管理上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已经走到了领导的岗位。

4)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我院的本科教学,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下,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广泛受到行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我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有近半数的学生继续深造;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8%以上。

四、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情况

4.1专业建设

(1)专业建设情况

学院现有4个专业,分别是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测绘工程。目前地球物理学专业在校学生190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27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352人,测绘工程专业159人。

(2)一流专业建设情况

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分别是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及测绘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地理信息科学。学院两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分别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和测绘工程专业。

4.2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

目前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推荐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一门。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负责人

地震波动理论实验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刘财

勘探地震学

线下一流课程

刘财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

线下一流课程(推荐申报)

莫修文


2)教材建设与选用

2022年度,学院选用教材(含自编讲义)共157本次,均进行了教材审核。新编教材一本,赵鹏飞老师主编的《地球物理反问题的常用数学算法——理论与编程实现》,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219月出版。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荣获吉林大学首届教材建设奖二等奖。

3)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学院的课程思政工作建设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通过在全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推广改革经验,优化课程设置,修订课程教材,完善课程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挖掘梳理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立德树人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通过培育选树学院专业课改革示范课程,打造培养一批具备较强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提升学院师资队伍的育人能力;总结凝练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推广辐射;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4.3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教师2021年共发表教研论文17篇。2022年吉林大学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立项4项。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负责人

勘探地震学: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SK2022088

李鹏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SK2022089

蒋立军

地磁学与磁力勘探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SK2022090

李丽丽

海洋地球化学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SK2022091

马成有

五、本科学生学习效果

5.1招生及生源质量

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任副组长,系所负责人为组员的学院招生领导小组,在学校招生工作的部署下,具体负责本院的招生工作。因特殊时期,本年度招生宣传工作主要在线上进行,通过吉林大学微信公众号、招生咨询QQ群、招生咨询电话等形式完成了招生宣传工作。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学院设有专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副书记1名,每个年级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每个学生班级配有1名班主任及1名指导教师,新生班级还配备1名优秀学生作为辅导员助理。新生入学之初,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学校医务人员为新生开展院情介绍、专业介绍、心里健康、健康保健知识等入学教育,旨在更好的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情况,尽快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同时学院不定期为学生提供大学生活及规划指导,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导向作用。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学院在本科生中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同时不适应学习的学生比例不断减少;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达到90%以上的满意程度,学生对学院和教师满意率不断提高。学院教师也欢迎学生课后或随时到办公室咨询问题。很多授课教师也会和上课学生组建QQ群或微信群,学生随时都可以和任课教师实现沟通。

5.4学生就业与发展

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大庆油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辽宁省地质调查中心、胜利油田、吉林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研究所、中海油、中石油等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我院平均每年大约50%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进行深造,主要分布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这些学校及科研院所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扎实牢固、学风端正、品德优良、实践能力过硬、具有创新思维。

六、人才培养特色

1.充分发挥学院的学科特色,理工融合,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懂理论,重实践,能研究。

2.鼓励学生阅读外文文献,读外文专著,带着学生走出去,学院已与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国际视野的拓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3.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比例,科研成果和资料用于实验教学,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七、问题及改进方向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三年特殊时期的实践和反思,学院有待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改善:

1.加强信息化教室的建设。学院应该建立有自己的“三化”教室1-2间,满足学生答辩,比赛评比、上课视频录制、国内外交流、师生培训等用途。逐步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资料,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和直观演示。

2.完善学院在中心校区李四光楼的机房建设,满足大一和大二学生学科基础课课程的上机上课要求。

3.特殊时期已经结束,应恢复师生的对外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宽渠道,通过学院及学校的双重努力,为学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国内外交流机会,增加学生们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