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水文地球物理》课程实验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课程类别、所属学科

课程名称:水文地球物理

课程编码:0801623118

课程类别:专业课

所属学科: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

实验学时:12

二、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自编教学大纲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文地球物理》是水文和工程地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在水文和工程地质调查中所起到的作用。除考虑基本要求外,要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要介绍该领域常用的物探仪器,原理和操作方法;各种物理方法的物理模拟实验;观测和了解各种不同物理模拟的异常场分布特征;对某种方法的某一参数进行采集和测定;培养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技术;从感性上加深理解各种物探方法的理论实质;进行定性推断和定量解释;培养对理论教学中各种正反演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掌握电法和地震各种仪器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2、学会分析各种物探方法在室内外工作中获得的异常规律和曲线特征。

五、学时及教学形式

学时数:本课程总学时为 36学时,其中实验为12学时,占总学时的33.3%。

教学形式:本实验为验证性方法技术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模拟和实物,概述其方法特点,具体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由学生自行完成。

六、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可通过写实验报告,总结性考核而定,占学生学期成绩总成绩的15%—20%。

七、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适用专业

水文、工程

1

电剖面法模型实验和解释

2

必修

2

电测深法模拟实验和解释

2

必修

3

高密度电法模拟实验和解释

2

必修

4

频率域电法实验

2

必修

5

探地雷达实验

2

必修

6

浅层地震方法实验

2

必修

《水文地球物理》实验教学项目表

课程名称:水文地球物理

实验依据:专业自编教学大纲 成绩考核:考试

适应专业及编号

应用地球物理、固体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总学时/实验学时

36/12

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

实验要求

实验类别

实验组数

每组人数

1

电剖面法模型实验和解释

掌握工作方法和仪器操作分析曲线异常特点

2

必修

验证

4

3

 

2

电测深法模型实验和解释

掌握工作方法和定量解释

2

必修

验证

4

3

 

3

高密度电法实验和解释

掌握工作方法和仪器操作分析曲线异常特点

2

必修

验证

4

3

 

4

频率域电法实验

掌握工作方法和仪器操作分析曲线异常特点

2

必修

验证

4

3

 

5

探地雷达实验

掌握工作方法和仪器操作分析曲线异常特点

2

必修

验证

4

3

 

6

浅层地震方法

掌握工作方法和仪器操作分析曲线异常特点

2

必修

验证

4

3

 

教学大纲编写者(签字): 易 兵

学院主审(签字):

院 长(签字):

(公章)

二00三年十月

《考古地球物理》课程实验课教学大纲

1.教学单位名称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2.课程名称:考古地球物理

代码: 08162049

类别:专业课

性质: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2

面向专业:应用地球物理

3.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任务与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地球物理方法在考古活动中使用的仪器、学会操作,掌握工作方法和资料处理的解释。

要求:实验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物性模型,设计工作方法,选择装置形式,掌握资料处理方法,开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基本技能

掌握工作方法流程、掌握不同装置的观测方式、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

5.实验项目内容、学时分配和每组人数

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 学时分配 每组人数

1 高密度电阻率法 水槽模拟古墓

(高阻)探测 2 10人/组

2 探地雷达 土模拟古遗址探测 2 10人/组

6.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

无教材和指导书

主要参考资料:工程与环境物探教学实习教材

7.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报告

8.制定人:鹿琪

审核人:刘四新

日期:2009-7-2

9.学院审定记录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验课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是应用地球物理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勘查技术与方法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中的必修课。

本课程是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如果仅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践性环节是不能使学生掌握这门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是尤为重要的,实验课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步骤,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学到课堂上无法讲授的知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二、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

1.了解地震波的激发、接收、信号的传输线路及波的记录。使学生掌握地震波从激发到记录的全过程。

2.学会看现场监视记录(地震波的原始记录),让学生掌握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及人为等因素对地震记录面貌的影响。

3.学会看地震时间剖面

让学生掌握变面积时间剖面的特征、变面积加波形记录的时间剖面的特征,以及波的动力学特点、运动学特点的反映。

4.学会看地震时间剖面上断层的特征

让学生掌握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5.学会看几种地质现象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反映。

让学生掌握超复、角度不整合、尖灭、古潜山、单斜构造等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点。

6.学会看常见干扰波

让学生掌握常见干扰波(陆上、海上)的来源及其特点,学会在地震记录如何识别。

7.学会简单水平多次叠加数据处理

让学生学会简单水平多次叠加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流程中各处理模块参数选取方法。

三、学时及教学形式

本实验课为12学时。本实验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激发、接收波,采用开源数据处理软件,上机实际动手处理。此外,结合生产单位提供的实际地震记录及典型时间剖面进行分析。

四、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可通过写实验报告,或总结性考核而定。

五、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

学时

适用专业

1

地震波的野外采集(激发、接收)

4

勘查技术与工程

2

地震波的物理模拟

2

勘查技术与工程

3

地震波形记录及时间剖面的认识

2

勘查技术与工程

4

地震时间剖面的初步对比方法

2

勘查技术与工程

5

简单水平多次叠加数据处理

2

勘查技术与工程

       

教学大纲编者(签字):杨有发,王德利

学院主审(签字):

院 长(签字):

(公章):

最新发布日期:2012-12-07, 作者:薛建, 阅读次数: